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元描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

引言:

2024年7月19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场会议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一次关键举措。会议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本次发布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主持,并邀请了全国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穆虹,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正部长级)唐方裕等五位负责人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 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
  •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包括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
  •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
  • 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包括完善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市场准入、破产退出、信用监管等制度。

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 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
  •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
  • 尽快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 扩大服务业开放: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 加快推进离岸贸易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党的二十大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
  •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中全会强调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 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 深化立法领域改革: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金融法、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反跨境腐败法,修改监督法、监察法,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三中全会《决定》在总结经验、阐述意义、提出原则、部署举措中,都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 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领导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常见问题解答

Q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如何确保各方面改革举措配套衔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形成合力?

A1:三中全会《决定》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确保改革更加凝神聚力、协同高效。要抓紧对《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进行细化分类,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狠抓改革协同推进,明确改革任务分工、责任主体、协同单位,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

Q2:如何应对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主体之间存在的“温差”,实现经济良性循环?

A2:要更加有力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好发力见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落实好“两新”、“两重”决策部署,实施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要扎实推动人民群众和企业可感可及的改革,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Q3: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加有效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A3: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聚焦优势突破方向,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深入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实施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促进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

Q4:如何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A4:改革和法治是“破”与“立”、“变”与“定”的辩证统一。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当同进一步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力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对于深化改革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实践经验尚不充分,需要先行先试、探索积累的事项,可以依法作出授权决定;对于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现行法律规定,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或者依法予以废止;对于相关改革决策已经明确、需要多部法律作出相应修改的事项,可以采取“打包”修法方式一并处理;对于需要分步推进的制度创新举措,可以采取“决定+立法”“决定+修法”等方式,先依法作出有关决定,再及时部署和推进相关立法修法工作。

Q5:中国如何在房地产放缓和培育发展新经济增长引擎之间取得平衡?

A5: 要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而强劲的动力支撑。重点要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Q6:世界局势动荡,中国面临的外部不确定性也在增加,这是否会影响中国继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

A6:改革开放是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旗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新时代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从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到这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我们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大决心和坚强意志。实践也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党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始终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

结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对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